
秋意渐浓,菊花满枝
岁岁今朝又重阳
今天,姗姗将镜头
对准山东大学的三对伉俪
他们把岁月献给三尺讲台与学术瀚海
让我们一起走进
那段关于理想与爱情的流金岁月
“一条黄河把我们连在一起。”这句话,是胡和勤与吴钧夫妇的真实写照。央视新闻曾推出“银龄教师”专题报道,以近9分钟的时间讲述了这对山大伉俪的故事,感动无数观众。
2023年重阳节
胡和勤、吴钧夫妇支教事迹被央视新闻报道
2021年10月,山东大学派出首批“银龄教师”支援西部教育,胡和勤、吴钧夫妇正在其中。他们前往青海师范大学支教,一年服务期满后,夫妻俩又续签两年。
鲜有人知的是,就在出发援青前不久,他们才刚刚结束了一段在西北的教学时光——2018年,一直心系西部发展的胡和勤、吴钧被河西学院聘为“祁连学者”,奔赴甘肃任教,一干就是三年,直到2021年结束。
返济后,年近七旬的他们原本已经决定不再奔波、好好休整,然而当教育部关于“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”的消息传来,胡和勤又坐不住了。
“我一直关注‘银龄教师’,很希望能参加。”他提出这一想法后,吴钧也毫不犹豫地响应:“要去就一起去!”
于是,夫妇二人义无反顾地报了名,再次西行,登上海拔近2300米的青藏高原。
胡和勤、吴钧夫妇在西部高校支教
支教地生活条件有限,夫妻俩被分配到相邻的两个单间。每天早上,吴钧收拾妥当,就去隔壁等胡和勤一起出发;上完课后,两人再并肩走进图书馆翻阅资料、跟踪学术动态——这是他们平凡而充实的日常。
晚上各自回到房间,想起课堂趣事,吴钧会敲敲两个房间共用的那面墙,胡和勤便过来和她聊天。虽是有几分“苦中作乐”,两人却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——
他们的青春与西北紧密相连,父辈都曾支援西北,小学、中学、下乡插队、大学,两人都是在西北度过的。“我们都喝过湟水河的水,对这片土地是有情怀的。”胡和勤说。
胡和勤、吴钧夫妇年轻时合照
高原环境对身体健康是不小的挑战。胡和勤曾患上红疹,严重时走路都成问题。在吴钧的悉心照料下,他才渐渐好转。
三年间,两人就这样扶持着走过。每次学期结束准备离开学校时,他们都会听见青海师大的师生说,“老师,下学期见啊”——这份牵挂,难以割舍,于是夫妻俩续签了一年又一年。
对吴钧来说,“教学,就是最大的快乐”;对胡和勤来说,“把所学知识传播给学生,就是最幸福的事”。“看到学生们清澈的眼睛,充满对知识的渴望,我们打心里头高兴。”两人说得诚恳又欣慰。
时至今日,夫妻俩仍与青海师大的师生保持密切联系,逢年过节都会收到许多祝福。
在西北共同的经历,让他们走到一起。在科研与教学上相似的热情,则让他们的思想始终共鸣,永远“有话聊”。
提起吴钧在鲁迅翻译以及“译易学”方面的研究,胡和勤满是自豪。吴钧受邀参加国际鲁迅研究会议时金瑞鼎盛,胡和勤也会试着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角度投稿。夫妇二人同时作为发言嘉宾,在大会分享学术见解,尽显伉俪风采。
一起下乡插队、共读同一所大学、携手进入山东大学工作,再到并肩支援西北,夫妻俩始终是彼此最坚定的支持者与欣赏者。尽管已退休,两人仍笔耕不辍,共同坚信“年轻是一种状态,学习是无止境的!”
胡和勤、吴钧夫妇共读一本书
一条大河,将他们牵引到一起。风华正茂,他们曾携手从黄河源到黄河尾,奔赴更高的学术殿堂;饮水思源,他们又从黄河尾回到黄河源,播撒更多希望的种子——这缓缓流淌的母亲河里,两朵浪花奔腾其中,彼此共鸣,与时代共振。
“我追的她!”提及当年的相识往事,张洪福仍带着几分少年般的憨直与骄傲。
张洪福与邵瑞琪夫妇的缘分始于山东大学。她是才华出众的学生骨干,他是意气风发的医疗系班团支书,毕业后双双留在学校任教,张洪福托同学牵线搭桥,两人最终走到一起,一段佳话就此展开。
大学时期的张洪福(中)
大学时期的邵瑞琪(右)
两人既是生活伴侣,也是学术搭档。邵瑞琪主攻药学,遇到临床用药的疑问,总会向张洪福询问:“老大夫,这个药你们临床怎么用?”张洪福主攻医学,在手术台旁琢磨术后用药方案时,也会反过来请教邵瑞琪:“药品法规上有没有特别要注意的?”
一来一往的问答,是他们默契的日常。医与药,这两个在理论上相互支撑的学科,被他们化作守护生命的“左膀右臂”。
2008年,张洪福(左三)与救灾医疗队合影
1976年唐山大地震,两人作为实习大学生共同奔赴救援一线。灾难面前,来不及悲伤,只有争分夺秒的救治。这次经历让两人真实而深刻地体会到对生命的敬重。
2008年汶川大地震,这次是58岁的张洪福只身前往,跟随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医疗队星夜驰援。作为首个抵达震区的地方医疗队,他们在河滩上搭帐篷,靠泡面充饥,在余震中坚守救治一线。
在汶川,张洪福一行遭遇了6.4级余震,这是当年1.3万次余震中震级最大的一次。1米长、2米长的巨石从山上哗哗滚下,砸在脚边,情况十分危险。年轻的护士抱在一起,年长的医生不断鼓励她们,最终幸得躲避。“当兵的,这点苦不算什么。”张洪福曾有五年军队服役经历,抗震归来瘦了十多斤,他却依旧坦然。
重返课堂后,学生问张洪福:“老师,您怕吗?”他回答得坚定干脆:“后怕,不后悔!”
汶川地震驰援归来,邵瑞琪在机场迎接张洪福
退休15年来,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依然是夫妻俩心头放不下的事业,他们选择继续并肩,“医路同行”。
邵瑞琪退休后的部分聘书
邵瑞琪继续参与执业药师、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,临床药师培训及相关任务。“不说发挥余热吧,能多做一点是一点。”邵瑞琪说。
75岁的张洪福则被齐鲁医院返聘,最忙的时候一天能接诊64位病人。学生劝他“不用这么拼”,他却摆摆手:“国家辛苦培养我们,能多给医院看一个病号,就能多解决病人的一个困难,不然可惜了这身本领。”
“认认真真做事”,正是他们最欣赏对方的品质,也是他们践行一生的信条。
张洪福、邵瑞琪夫妇合照
如今,七十有五的他们,身体硬朗,眼中依然有光,这份活力正源于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彼此的扶持。
当年为了工作需要,夫妻俩共同备考英语。“50多岁的人了,背起书来真是困难。”张洪福感慨。那段时间,他们白天忙于上课上班,晚上回家挑灯夜读地背单词,互相抽查、共同进步,不满足于60分及格线,携手向着80分冲刺。“我帮他背,他帮我背。我提问他,他提问我。当时儿子说我们两个‘很疯狂’。” 邵瑞琪笑着说。
半个多世纪,执子之手,与子偕行。他们的故事,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,但早已在一次次“你开方,我供药”的默契中,完成了对彼此生命的治愈。
张洪福日常练字
张乃健与徐从兰相识于1960年。彼时,张乃健是山东大学核物理专业研究生,徐从兰毕业留在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。二人在物理系相知相识。
从青丝到白发,一晃六十余年过去。如今90岁的张乃健与89岁的徐从兰耄耋相伴,他们不仅生动诠释了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研”,还为山东大学物理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张乃健近照
在徐从兰的眼里,张乃健是最纯粹的科研人,全身心扑在科研上。
1955年,张乃健进入山大物理系学习。1960年,被录取为山东大学核物理专业首届研究生。他在物理二系系主任王承瑞教授的指导下,开启了高能物理研究的征程。
当时的科研条件极为艰苦。为完成高能核反应相关课题,张乃健所在团队必须在有限资源中寻找出路。幸得王承瑞教授不辞辛劳地多方协调,张乃健与同门借助北大、清华两校购置的核乳胶实验专用显微镜展开实验。这一系列工作最终得以顺利完成,不仅为当时国际学术界的热门议题提供了实验数据,也为山东大学高能物理研究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“是老一代物理学家们之间的深厚友谊,与兄弟高校之间无私的帮助支持,促进了我校高能物理实验的开创与发展。”张乃健至今仍心怀感恩。
张乃健所在团队获1987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
张乃健的部分荣誉证书
毕业后,张乃健留校任教,在科研道路上持续深耕,长期从事高能宇宙线物理和加速器高能物理研究。经过他多年辛勤努力,不稳定锂裂片和铍裂片的产生特征与机制研究取得重要突破,提高了山东大学在国内高能物理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。
1978年,张乃健加入山东大学高能物理研究室,先后参与巴拉山乳胶室实验、藏羊八井国际宇宙线合作研究等大型国际合作项目,并多次赴美参加E537实验、E771实验等国际合作项目,产出一系列重要学术成果,为国家与山大的物理学科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。
“既然承担了国家的研究任务,就一定要做好!”张乃健说。他的背后,是一代代山大物理人,数十年如一日地潜心科研,共同推动山大物理发展到今天的国家重点学科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。
徐从兰近照
与丈夫的科研之路交相辉映,徐从兰在教学领域独放异彩。她主要从事普通物理的教学任务,长期承担物理系和数学系基地班的力学、电磁学教学。在她的学生中,就有后来担任山东大学校长的展涛。
她讲课声音洪亮,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报告厅,亦或是一百余人的课堂,从未使用过扬声器,就靠着一支粉笔、一副嗓子,把知识和热爱传递给每一位物理系学子。
学生们至今仍记得,“徐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激情”。每授完一节,她眼中都会焕发出新的光彩,仿佛自己再一次品尝到了知识的回甘。
除了普通物理教学,徐从兰也曾担任核物理实验的教学,接触伽马射线、阿尔法射线等放射性物质。在那个防护条件尚不完备的年代,她从未因潜在危险而退缩。“工作人人都应该去做好”,怀着这样的信念,她曾经坚持工作到临产前三天才请假离岗。
教学之余,徐从兰还身兼多职:山东大学工会副主席、山东大学职工夜校校长、分房委员会副主任等。在这些岗位上,她始终关心教师生活,常为困难家庭伸出援手,全力维护妇女权益。无论是站在讲台还是服务教工,她的热忱与担当始终如一。
1996年,山东大学工会、妇委会赠与二人的婚姻纪念
共同走过甲子,二人相敬如宾,从未因什么事争吵过。眉间心上,尽是温存与理解。
在张乃健不幸感染肝炎、不得不休学治疗的艰难时刻,尚未谈婚论嫁的徐从兰不离不弃,悉心照料。而在徐从兰母亲因病瘫痪卧床的十三年间,张乃健经常会去黄河边运回一些细沙,炒热后制成沙袋垫在老人身下,防止褥疮发生。
张乃健、徐从兰夫妇近照
相濡以沫,风雨同舟;琴瑟和鸣,白首同心。时至今日,张乃健心中最想对徐从兰说的,始终是那句质朴而深情的“谢谢你”;而徐从兰对张乃健的期许,依然是那句沉甸甸的“能够为国家作出贡献”。
物理是既严谨又浪漫的万物之理。张乃健与徐从兰的爱情,仿佛物理学中完美的“简谐振动”——在时间的轴线上,始终保持着不变的振幅,书写一段关于理想与相守的传奇。
素材来源 | 山东大学融媒体中心
文 | 王亦婷 柏似民 李金颖 张玥晴
图丨贾富康 李金颖 受访者提供
设计 | 张艺佳
编辑 | 宿紫泉
启泰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